热门搜索: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黄海军演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综艺快报 >> 内容

八项要求应对强降雨防范大汛情

时间:2019/7/31 9:11:07 点击:

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全市防汛工作调度紧急视频会议,对全市防范应对强降雨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。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、市委常委、秘书长、市政府党组成员赵革出席会议并讲话。会上,哈尔滨气象局和市水文局通报了近期降雨形势及分析,各区、县(市)汇报了防汛应对情况。

  会议要求,一要进一步强化防大汛救大灾责任感使命感,在思想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“雨情汛情就是命令”。当前我市已进入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时期,各地要切实提升政治站位,进一步强化防大汛救大灾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清醒认识当前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,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,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,坚持“宁可十防九空、不可失防万一”的思想,坚决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,高度警惕,严阵以待,切实把防汛工作纳入当前工作重中之重,摆在突出位置,在思想上、组织上、准备上进行再动员、再部署、再安排,确保防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,取得实效。

  二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,在落实各项防汛责任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要以雨为令、以水为令,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、市各项决策部署上来,切实强化责任担当,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。要把应对防范强降雨工作作为检验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,各级主要领导、分管领导要立刻上岗到位、深入一线、靠前指挥,现场指挥调度各项抢险救灾工作。要根据汛情发展变化,及时启动应急预案,提前组织人员转移,积极开展抢险救援行动。要加强部门联动,密切配合,应急管理、气象、水文、交通、排水等部门要积极主动沟通,深度融合协作,有关专业力量,迅速进入临战状态,对重点部位、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、死看死守,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要严肃防汛工作纪律,对因玩忽职守、指挥不力或准备不足造成严重损失,严肃追究相关责任,坚决杜绝人员缺位或工作断档现象发生。

  三要进一步强化措施,在加强监测预警预报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汛情发展,滚动预测预报,强化联合会商,强化预警信息发布,努力做到地域全覆盖、人员无遗漏。遇有重大雨情,及时利用广播、电视、手机短信、微信等各种途径,提前发布预警信息,确保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到灾害风险区,提前做好人员转移,确保人员生命安全。

  四要进一步强化重点部位监控,在加强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要认真吸取贵州省水城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教训,举一反三,切实加强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防御。对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村屯,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好防御措施,并设置明显标志,划定警示区域,全面落实乡干部包村、村干部包组、党员骨干包农户的工作机制,做到测报有设施、预警有手段、转移有路线、避灾有地点、安置有方案。最大限度减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,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  五要进一步强化制度落实,在水工程调度管理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要认真落实“三个责任人、三个重点环节”要求,将中小水库、中小河流安全度汛工作作为防汛重点。水库要严格执行已批复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,留足防洪库容,确保关键时刻发挥拦洪、削峰、错峰作用,严禁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,病险水库要降低水位运行,病险严重的要空库运行。对险工险段要增加河道巡查防守人员,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各类险情,及时转移受洪水威胁的群众,确保江河安澜和沿岸群众生命安全。

  六要进一步强化易涝点防范,在城市内涝防御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要提前对城市排水系统、排水设施进行隐患排查,做到心中有数,要对城市内河、管网、暗渠、雨水井、涵闸、泵站等设施和低洼易涝区、立交桥下、地下构筑物等城市易涝隐患点,进行逐一检查,及时消除隐患。特别要落实好危房、地下设施、低洼地带等区域连续强降雨情况下的临时排水、交通疏导和人员安全转移工作,确保在强降雨发生时交通不瘫痪、积水不死人。

  七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报送,在防汛应急值守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严格履行信息报送程序,如遇险情,要立即报告险情发生时间、地点、影响范围及采取措施。要保证各种通联设备畅通无阻,确保各类信息及时传递。要严格执行领导在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,对出现漏岗空位的,将启动问责机制。

  八要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,在抢险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上立即进入临战状态。各地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,要立即达到子弹上膛、随时投入战斗状态,确保一有险情,拉得出、上得去、打得赢,用实际行动检验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成果。


作者:634233293 录入:634233293 来源:原创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法律声明 | 文章发布 | 在线留言 | 法律支援 | 人员认证 | 投诉建议 | 合作联盟 | 版权所有 | 本站wap手机访问
  • 哈尔滨新闻网(www.v1vv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有害短信息举报 | 阳光·绿色网络工程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|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| 黑龙江通管局

  • 哈尔滨新闻网 版 权 所 有,信息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疑问联系编辑!QQ:501734467
  • #